说到借锅碗瓢盆,也有老礼儿:空着借,可不能空着还!比如盘子碗不够用,跟邻居借几个。还的时候不但给人刷干净(这是起码儿的吧),多少也得搁点儿东西给人送回去,哪怕是端一盘花生、瓜子儿呢!再比如谁家做点儿“差样儿”(好吃)的,给处的好的街坊送一碗(盘)过去,您还碗的时候不得搁上点儿什么吗?一方面来说这叫礼尚往来,再有就是另一种“老礼儿”,也可以叫忌讳:端着空碗进人家那是要饭的!
或许这点就是为了强调不能还空碗而产生的“说道儿”,谁知道呢,再说不能借的吧:最典型就是香火,过去(尤其解放前)几乎每家都烧香,供佛龛、供祖先堂、供灶王爷等不都得烧香吗?老话儿说拜佛不烧香、拜了也白拜,所以香虽然不贵,但表示虔诚。没了买去,不能跟别人借,说是借来的不灵!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管子孙后代叫什么?续香火。“香火”本是烧香的意思,但引申了之后呢、这还能跟别人借吗?
还有就是刀,甚至做针线活用的剪子都不能借。记得前些年听过一段奇志大兵说的相声,其中就有借菜刀不还的桥段,挤兑的人家切肉用手撕。不能借刀当然不是因为怕对方用着不方便,您听说一个词儿叫“借刀杀人”吧?成语本意自然不是真的借刀,但古人确实认为刀剪之类主凶,老年间正月初一开始都不让做针线活儿,过了破五才行。所以借刀不好听、也不吉利。再说万一真出点儿事儿怎么办?封建社会司法又不是那么完善,“凶器”出自您家、万一再被咬定,真就说不清楚了,所以也是为了避嫌吧?
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但还真有借了不用还的。像刚才说的葱姜蒜,可能有人说了,这也忒没起子了,连葱姜蒜都借?也不能那么说,过去不像现在买东西这么方便,真说该做饭了发现缺点儿这些、不是没可能,现买又来不及,跟街坊借点儿也不算什么。也没必要还,再不富裕也讲个脸面,主动上门还反而显得小气、生分,人家反而不乐意。有人说“死要面子活受罪”是你们北京人的毛病。
甭管怎么说,鸡毛蒜皮的没必要计较。甭说葱姜蒜,就是门口堆的“冬储大白菜”谁拿一棵吃也没什么。电影《老炮儿》里不就有大妈包饺子“跟您这儿拿根儿葱”的情节吗?听见了吧:拿、不是借。这种事儿“有你有我”,保不齐您过两天还上人家拿去呢。再说人家从您这儿拿根儿葱,没准儿端碗饺子过来,这不是“等不等价交换”的事儿,这叫人情!
还有一样儿不是不“用”还,是不“能”还:药锅、熬中药那种。这东西属于非必备品,谁没病预备它?万一不太舒服了,知道谁家有倒是可以借。但人家不会给您拿,告诉您跟哪儿搁着、您自个儿拿,还别挑理,这是规矩、也是忌讳。因为送药锅无异于把病给送您过去,按说都来借药锅了,必然是家里有人生病。这还忌讳?但您别忘了,这个是“我”有病时用过的,给您递过去能是“好事儿”吗?其实不给您递、暗里也有祝您“无病”或早日康复的意思。
还的时候也是同理,那就干脆别还回去。原主人万一再不舒服,或有别人来借,直接上您家拿去就行。这个规矩过去几乎人人都懂,所以一个药锅转来转去不定在谁家呢。电视剧《情满四合院》里还提到过。那自己买个不行吗?还是那句话,这不都不富裕吗?再说没病买它干嘛?基本都是借不着才去买。您可以说这是迷信,是迂腐,是事儿多,是穷讲究,但不管说什么,老北京人恪守了多年、深入人心的老礼儿其实透着“有礼儿有面”,是透着浓浓人情味儿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