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东汉永和年间移朔方刺史部西河郡治所于今山西离石。随着南匈奴部众的不断南迁, 今天的岢岚县,当时就属于南匈奴所居,也是“岢岚”这个地名出现的时候。
到东汉末年,曹操内迁匈奴五部,更多原来居住于漠北的草原游牧部落进入中原。世居贺兰山脉的匈奴人,因山形相似贺兰山而称迁移至此的管涔山为“岢岚山”。
为什么?
先看贺兰山名字的来历。
是源于曾居住于此地的贺兰部贺兰人,贺兰部为与鲜卑融合的匈奴部落之一。贺兰部名字来历是因为贺兰山“山多树林,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
“驳马”就是毛色斑驳之马。“贺兰”是匈奴语对“驳马”的说法。
原来是音译啊。
再看岢岚山。
岢岚山就是管涔山。古称晋山之祖,峰峦重叠,“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入河。”
匈奴人“是以祭神化了的天和崇拜某些神山为基础”,进行祭拜。也就是说管涔山与贺兰山山形相似,且山似“驳马”,亦名“贺兰”。但音译有误,成为“岢岚”,并言传于后。
三
是这样吗?因为音译失误?
我国最早的古代宗地名志《元和郡县志》载:“岢岚山在宜芳县北九十八里,高二千余丈,西北与雪山相接。”这是唐代时候出现的。
汉代之前统称为管涔山,俗称芦芽山。直到东汉末年才出现了岢岚山的称呼。《元和郡县志》载:“后魏置岚州,因州西岢岚山为名也。”也就是在匈奴进入定居后才出现的这个名字。
随后的隋大业三年(607),在此置苛岚镇,唐代置岚谷县,后升为岚州。由音译的一个山名,彻底演化成为独一无二的地名专属词。
当年毛主席曾说过:“岢岚也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产得洋芋莜麦。”还说道:“岢岚这个岢字,就是用在这个地名、山名了,恐怕没有别的用项了吧!”
今存老城墙号称“九里十八步”,城墙高大厚实,尤其城门巨大,门洞高达近十米。惜西门内外城门早已拆毁,今存东、南、北门及瓮城。
最后以唐代诗人杜审言的《经行岚州》来感受下“岢岚”这个地方。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远去的匈奴 历史 书籍 ¥22.5 购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