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单缩略化
简单化就是语言趋向简化,没有过多华丽的语句。网上流往往有一个特定的语境,缩略语比传统媒体要多很多,例如单词“you”在聊天室中可以简化成单词“u”,“r”是“are”的意思,“hv”表示 have,“pls”表示 please 等等。“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四个成语的缩略用法,“不明觉厉”指的是“虽然不明白,但是觉得很厉害”的意思,“人艰不拆”指的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就不要拆穿了吧”。这些网络“成语”都是把一个相对完整的长句子缩略为四个字,但构成的新词并不符合汉语词组的模式,其生命力取决于流行时间。一些网络语言还利用汉字拼音的首字母或英语字母的谐音方式来达到快速输入、节省时间的目的。例如“GG”是“哥哥”的意思,“JJ”是“姐姐”,“MM”(美眉)是“妹妹”。“1314”指“一生一世”。“88”指“拜拜”(再见),“520”指“我爱你”。
2符号化
一些网民喜欢用符号来表达有趣的表情语言,达到视觉感官上的冲击。例如:Zzzz......,几个 Z 连在一起,是把漫画中描绘人打呼噜时发出声音的画法引入网络。
3谐音化
网络语言中谐音词普遍带有戏谑色彩或形象化。例如“大虾”是“大侠”的谐音,指计算机高手,有戏谑的意思,指的是一些水平较高的电脑爱好者因长期沉迷于电脑而弯腰驼背,形似大虾。网友称呼这些人时采用拼音输入法,由于“大虾”在词汇表里先于“大侠”出现,且诙谐幽默,就索性这样称呼了。此外还有“稀饭”(喜欢),“偶”(我),“你肿(怎)么了”、狗带 "(go die)等等。
4个性化
与现实社会中的语言交流不同相比较,网语语言交流受到限制和约束相对较小,只要不违反国家法纪,不侵犯他人正当权益,用户在网上取什么网名,谈论何种话题,没有特别的规定,例如 “啊哈啊哈啊哈哈” “空间的宇航员” “打不过牙快跑” “〈︿﹀〉” “皮一下,很开心” “凉凉”等等,这些千奇百怪、丰富多彩的网名彰显出网民们鲜明个性,活跃了网络世界的气氛。
少数含义积极、人民群众普遍乐意使用的网络词汇,还进入了官方媒体和正式发言场合。例如“给力”一词,该词其实有多个出处。中国莆田方言“给力”有勤快的意思,淮北方言“给力”有加油或形容对方优秀的意思。“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在 2010 年世界杯期间,“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后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中,后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使用“给力”一词后,全国多家媒体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该词。这对传统媒体来说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给读者一种新鲜感,能很好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当然,也有语言学者和媒体学者提出,过多、过滥、过于新奇的网络语言词汇,对青少年的语文学习环境、我国语言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方面要适当引导和控制这类语言词汇的使用的度,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这类语言词汇仅在网络空间使用,大多数的网络交流表达用词不宜出现在其他公开正式的场合和出版物上。
来源:千龙网
延伸阅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